行虽难,道且阻,但爱无疆。近9000公里的直线距离,25天的连续工作……
在土耳其地震灾区,一位来自福建的青年赈灾人员,因为救灾的专业水准而受到当地政府和灾民的肯定。“中国团队从远方赶来,帮助我们。非常感谢你们分担我们的痛苦。”谈到中国救援团队的万里驰援,土耳其灾害和应急管理局(AFAD)官员表示。
连续25天的救灾工作中,他先后与团队一起参与被埋人员的求救信息对接救援队伍、救灾急需物资的联络、灾民临时安置点土耳其“中国村”的建设,努力帮助受灾百姓从受灾的痛苦中走出来。
这位勇于逆行有担当的福建青年,就是中国慈善联合会救灾委个人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秘书长,福建义工俱乐部监事长、创会会长张复星,给困境中的灾民带去温暖的星光。
搭建救灾协调“大本营”
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
看到救灾委员会微信群消息后,张复星立即参与到救灾相关工作,并利用自身优势,联络土耳其当地华侨华人组织,了解震区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中国国内社会组织了解震区物资需求情况。
张复星心怀大爱,2003年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始终放不下自己心中的公益梦想,放弃经营的企业,与几个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人聚在一起,发起创建福建义工俱乐部,专心致力于俱乐部事务,组织义工活动,完成了百来个公益项目。他还参加过2016年厄瓜多尔地震救灾实务工作,拥有国际救灾经验。
2月10日,张复星从厦门搭乘飞往土耳其的飞机。两天之后,抵达土耳其大本营,立即协调震区物资、支持大本营救灾需求,同时与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等搭建起“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土耳其地震响应协调大本营”,全面协调救灾工作。
一份行程表记录了那几天的工作:
2月13日,协调翻译陪同“大本营”人员前往各灾区调研;
2月14日,凌晨4点,随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去克勒克汉县筹备和发放救灾物资;
2月15日至18日,协助各救援队在伊士坦布尔安排车辆、酒店及回程机票,保障各救援队安全撤离;2月18日在大部分国内救援救灾队伍组织人员回国后,开始筹备灾民临时安置点的规划……
10天建好“中国村”
随着搜救的结束,救灾重点开始转向灾民安置。
为了更快建好安置点安置灾民,2月19日,张复星与合作方土耳其中资民营企业商会李木子一起从伊士坦布尔开车1192公里,穿越土耳其全境,到达土耳其地震震中城市卡赫拉曼马拉斯省,负责安置点建设。
在马拉斯,张复星冒着多次发生余震的危险,规划设计安置营地分布图,指导平整土地和通水通电,组织志愿者克服没水没电的困难搭建帐篷,加班加点参与安置点建设。
“从土耳灾害和应急管理局到省政府到县政府到村长,都对安置点的工作全力支持,当地军队也帮助完成土地平整工作。”张复星说,我们把这个安置点叫做“中国村”,并且努力按照环球计划的标准建设。
“安置点迫切需要包括日常运营经费,心理抚慰和儿童关怀等服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机构关注和支持地震灾区”……在建设的同时,张复星还根据建设进度和灾民需求,第一时间通过朋友圈发布救灾需求,发动更多的机构关注和支持土耳其地震灾区,帮助“中国村”灾民尽快渡过灾难,共同助力灾区重建。
经过近10天的建设,“中国村”全部建成,并安置灾民500多人。
我“能” “我的土耳其名字叫‘Can’”
“海拔高度1896米,再次出发,积累5次高海拔救灾经验,估计国内同行也不多,用心就能专业,加油!Andy,你的土耳其名字叫做Can!”在土耳其的这段时间,张复星经常会在朋友圈发些自我鼓励的“鸡汤”。
“这里的朋友给我取了个土耳其名字叫‘can’,是复兴的简称,中文含义是‘生活’。”张复星说,这是当地朋友对自己的最大的期许,我也希望能够做得更好,“因为‘can’的英文意思就是‘能’”。
“在这里,每天都会看到地震灾难带来的各种伤害。虽然语言不同,但是痛苦却是相通,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抚慰,尽快去帮助灾民恢复信心,开始新的生活。”张复星说。
几天前,张复星就在土耳其“中国村”举办了一个治愈创伤的小聚会——利用一个12岁女孩的生日会,把所有的孩子们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开始自己管理儿童乐园的卫生、玩具和活动。此外,就是尽量把“中国村”做得更温馨,为每个灾民准备好诸如枕头、毛毯、电暖器,努力让灾民不挨饿、不受冻,一点一点,改善生活,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