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我省致公党党员中,侨海人士占较大比例,其中有许多上世纪50-6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回到祖国支援建设的老归侨。侨海归心,归侨老党员们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从不同起点出发,终踏上回归祖国的路,在不同岗位汇聚力量,归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为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我们在此讲述归侨老党员们一路走来的涓滴故事,反映他们国门内外的特殊经历,传承他们聚力归心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一起趟过历史的长河,品读他们的传奇人生,传承他们爱国爱乡、勤勉奋斗、矢志不渝的侨海报国精神。
陈杏芳:怀抱赤子侨心,续写家国情怀
陈杏芳(左一)与老伴朱耀光
陈杏芳,致公党湖里区第二支部党员,广东梅县人,1938年出生于印尼,1958年3月回国,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化学专业。退休前先后在福建省农垦厅、龙溪专署农垦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从事农业勘察、水产研究等工作。1989年加入致公党,曾担任湖里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本文《怀抱赤子侨心,续写家国情怀》由陈杏芳口述,由致公党湖里区第二支部党员严奕(陈杏芳的外孙)、张霖记录,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归侨老党员的精彩故事吧!
1938年, 陈杏芳一家全家福(前排婴儿为陈杏芳)
祖辈传承,埋下爱国种子
我出生在印尼雅加达,童年基本在战乱中度过的,年纪虽小,但当年铁蹄下蹂躏之场景仍历历在目。
我的祖父陈隆吉14岁随父学中医,弱冠考中秀才,后自开私塾授徒。23岁赴今西加里曼丹谋生,继转爪哇巴城任中华会馆学监,旋受聘为井里汶中华学校校长。1907年前往日本千叶医专(今千叶医科大学)攻读医科。这期间,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会同千叶医专同学,发起并邀集到170多位留日医科学生,组成红十字救护队回国服务,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多次起草改革党务案,为民请愿。1942年日军侵占荷印前,祖父被荷印当局逮捕,关押在澳大利亚集中营,经有关方面营救保释,暂居悉尼永安公司宿舍。1947年返回印尼。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他感慨赋诗:“一为数始十为终,双十重重万事空,十一象徵终复始,天荒地老永无穷。”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赴印尼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在雅加达时,特邀祖父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见面,恳谈甚欢。虽人在他乡,祖父一直心系祖国,直至1961年病逝。
海外出生的我有着“海外孤儿”的自称,爱国情怀深深根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从小就从祖辈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唐山”是故乡,祖国是母亲啊……
陈杏芳(右三)参加的巴中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在试验室制作动物标本
听从召唤,踏上回国之路
日本投降后,雅加达组建了“联合中学”,后改称“巴城中学”,简称“巴中”。我有幸在小学毕业后进入新建的巴中新校,六年时光,我成绩优异,既接受新中国的思想教育,也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基础。高中期间,作为学生会学艺部长,我踊跃参加学校活动,如建校献砖、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雅嘉达市学艺歌咏团、国庆节万人操、腰鼓秧歌及乒乓球等活动,毕业后留校担任初中生物学教师。
正当我的教学工作走上正轨,已做好长期留在印尼的打算,有一天中国雅加达领事馆派员来巴中,告知印尼排华恶流开始涌动,要改中文教学为印尼文教学,号召年轻教师回国升学。当时,我的四位姐姐都相继回国,同学们大部分直奔祖国升学,这令我心生向往。但我是小满女,加上母校又聘我为教师,留下或者回国成了我心中的一个心结。
最终,我听从了祖国的召唤。当我把决定告诉父母时,他们默不作声,没有一句怨言和阻挡,默默给我准备行装,帮我办好回国事宜,只有夜深时偶尔听到他们的哭泣声。回国办手续,我印了十个指头的手印,保证永不踏回印尼一步!这是和父母的生离死别。父亲早逝,母亲94岁高龄过世,在81岁之前七次回国见我们几个孩子。回忆父母,我这一辈子都深感内疚……
母亲(后排右三)七次回国见陈杏芳及其四姐妹
勤勉工作,努力为国效力
1958年3月,我与校友一起登上芝万宜号,经七天七夜的旅程,她终于回到了祖国。岭南的春雨连绵不断,我在广州补校参加高考,第二类考生大多奔向医学院,那年却极少数如愿。一列火车把广州考生400多人载上福州农大、师大,我被录取到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化学系。大学四年是我在人生初次经历的最大磨练,专业不理想是大家共同的问题,学校党委对这一批新生十分关照和爱护,所以最后只有个别同学退学转学,我也很快融入了新的大家庭。随后,环境上的一次次的考验,让我一次次蜕变,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我努力汲取知识,增强体质,多次被评上“红专健”积极分子,1961年暑假,作为归侨共青团员代表赴京参观交流,次年以优秀毕业论文和全优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福建省农垦厅勘察队,后又下调龙溪专署农垦局勘察队,那时,我一半时间做社教,一半时间做勘察业务,经常去龙溪地区的农场。虽然跋山涉水对一个女孩子来说是要吃点苦,但我还是愉快地完成任务。
1966年,我结束社教工作后调到老伴朱耀光的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在科研单位27年,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度过四年。1972年下放回来,被安排在水产加工研究室,南征北战三、四年,到渔业现场参加课题,撰写论文,小有建树。
当时老朱正主持海洋渔业调查队工作,任务繁重,频频出差出海,两个小孩已上学需要教育和照顾,我被调去所情报资料室,不必出差,虽脱离了自己学了多年的专业知识,但也甘做绿叶。不仅完成了本职工作,还培养了两个品学皆优的孩子,使老朱专心攻克课题,获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福建省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8年,陈杏芳的一家合影
代代相传,续写家国情怀
“致力为公、侨海报国”是中国致公党的党派宗旨,也是我的人生选择。1989年我加入了致公党,由党派推选,曾任一届湖里区政协委员和两届湖里区人大代表,并被湖里区政协聘为“社情民意信息员”长达十年,四次获得区政协表彰。此外,我还在印联会湖里区东渡小组任小组长20多年,写报道稿多篇,努力做好参政议政等各项履职工作。
回国65年了,我自始至终在各时期、各岗位勤勤恳恳,努力和认真为祖国和家庭尽责任。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水产所十几位归侨都申请移民去香港,当时新华社福州分社记者采访了我们,我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给出一句话:“决定了回国,就没有想再出去。”
大半辈子与祖国一起度过风风雨雨,历经许多曲折和艰苦,也有迷茫和不理解,但我们紧贴母亲怀抱,和祖国一起进步。中国一天天壮大屹立东方,生活越来越好,回国之路是康庄大道,我们感到十分幸福和自豪。我的女儿女婿、我的孙辈如今也加入了致公党大家庭,也希望一代代年轻的致公党党员在致公党这个大家庭中不断努力、虚心求教,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湖里区第二支部组织探望慰问陈杏芳(前排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