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致公网 > 福建致公网 > 文苑百花 > 正文
归侨伉俪 共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4-12-19 16:55:00来源:同心福建

口述 | 潘水达 作者 | 王国玲

我叫潘水达,是一名印尼归侨,今年85岁。我的妻子余汉群女士,是一名马来西亚归侨,今年84岁。我们的一生是在不断地学习、历练、成长中走过来。在我们的岁月长河中,每段记忆于我们而言都弥足珍贵,如果说我们的经历能对后人有所启迪的话,我想,那就是我们的爱国初心与“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坚定信念。

1

爱国初心,赤子之情

1939年,我出生于印尼中爪哇昂望市(Gombong),兄弟姐妹13人。父母都是克己勤勉的福建厦门人,在当地经营着一家杂货店维持生计。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贫,却也其乐融融。父母勤劳朴实,我在他们民主开明的教育熏陶下健康成长。虽漂泊异乡,但父母深爱着祖国,将年幼的我送到当地华文学校接受教育,并叮嘱我要学成本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父母的谆谆教导使我刻骨铭心,我决心把这份对祖国的向往与思念融入血脉、根植于心,在学校中担任班长,勤奋学习。

1958年6月,我跟随印尼中爪哇垄华中学的众多校友,在印尼三宝垄港口登上“芝万宜号”巨轮毅然回国。巨轮缓缓离岸驶入大海,那激动人心的壮阔场景,深埋脑海,永生难忘,自此我离别了出生之地。“芝万宜号”巨轮在茫茫大海中行驶十余日,直至香港,我与同学们由小汽艇接载到深圳口岸。在看到五星红旗的那一瞬间,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永生难忘。

我的妻子余汉群1940年3月生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她的父母是广东惠州人,在“下南洋”大潮中,怀揣梦想踏上了马来西亚的国土。但不幸的是,父母早早离逝,幼小的她只能寄居在姑姑家生活。她渴望知识,但姑姑却无力资助她与弟弟同时读书。年幼的她每天早上陪着弟弟到学堂上学后,她会在学堂门边听老师上课,放学后陪弟弟回家,并负责辅导弟弟当天的功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归侨学生教育优待政策,包括免费教育、提供助学金等。这深深吸引了对知识无比渴望的汉群,更加坚定她的回国信念。1956年,她只身一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回国之路。在广州学习了4个月汉语后,被安排到厦门集美中学读书。

2

求学深造,报效祖国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恰逢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海外游子怀揣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回到祖国母亲怀抱。那时年轻的我们朝气蓬勃,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只为报效祖国。

19岁的我回国后,在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学习,期间厦门体校亟需组建一支市级职业篮球队,而我因个子高大、身体素质优秀被选中,正式成为了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除日常训练外,学校重视对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培养。1961年,我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同时因篮球特长而入选校篮球队。

1963年,在福建省高等院校暑期篮球联赛中,我与队友们顽强拼搏,配合默契,一举夺得了男子组的冠军。那时的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青春的汗水得到了极致的彰显,青春的喜悦在那一刻完美绽放。

我的妻子余汉群回厦门时,正值二八芳龄,在集美中学学习期间入选了福建体工队,成为一名航海多项专业运动员,并与队友们一起参加了全国第一届航海多项运动会,获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1964年,汉群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那时的中国急需懂英文的中文专业人才,旨在以汉语为纽带,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1965年由中文系转入外文系读书。同时,因为篮球特长加入校女子篮球队。在校篮球队里,我们相识了,此生携手相伴。

1965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华侨大学外语系工作,1970年被安排去安溪县西坪中学支教2年,承担中学生的外语教学工作,1972年调回厦门大学外文系继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汉群于196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晋江工作。1968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75周年纪念日,我和汉群选在这一天登记结婚了,以此致敬我们敬爱的毛主席。1973年,我们从不同的工作单位同时调入厦门水产学院工作,从事英语教学,直至退休。


3

致力为公,侨海报国

那时的我们积极乐观、朝气蓬勃,非常珍惜获得的工作机会,对待工作细致认真。我们深知,是祖国培养了我们,让我们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世间最难之事,非知,乃行也。父辈的嘱托言犹在耳,我们用一生去践行,为祖国的建设奉献上青春、智慧和才干,一寸赤心惟报国,以此慰藉亲爱的父亲与母亲。

我是1985年加入中国致公党。我将自己真挚的华侨恋祖爱乡情怀运用至“为侨民办实事”的实践中,侨之所思,我之所行,于1990年厦门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荣获“侨界先进个人”表彰。

1991年,我当选为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委员、厦门水产学院支部主委,1994年当选为集美区政协常委,1996年当选为致公党第三届市委会常委。我在连任支部主委与市委会委员期间,和党员们一起参加了许多党派工作,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开展调研,提出各类信息、提案,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中国致公党的“侨”“海”特色,吸引了一大批归侨、侨眷和留学回国人员的加入,妻子汉群在我的影响下于1993年加入中国致公党,厦门水产学院数十名教师也纷纷加入进来,队伍得以壮大,为2003年集美大学总支部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于1991年担任致公党厦门市委会海联委委员并连任数届,认真当好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友好使者,并通过多场对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的联谊活动,促进中印两国经济、贸易、科技、人文艺术等全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参政议政工作中,我在归侨侨眷民生等方面开展大量调研,就归侨退休待遇、稳定各级侨联机构、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以及保障港澳台侨投资环境等方面提出信息、提案,相继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4

共谱华章,携手未来

我们夫妻二人虽出生在异国的土地上,但父母给予我们一颗中国心,历经了战争、逃难、回国、求学、工作,亲身感受了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数十载的历史变迁,但这颗中国心一直未曾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记忆力已经越来越差,很多事情都容易忘记,但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父母的嘱托、回国的初衷和这颗爱国赤子心。

感谢祖国培养了我们,给予我们新的生活,也让我们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繁荣富强,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而骄傲自豪。更希望现在的年轻一辈能够了解我们归侨的这段经历,继续传承好我们恋祖爱乡、奋发图强的精神,躬身力行“致力为公,侨海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时光荏苒,春秋八秩,我们此生有幸,人生历程与祖国发展紧密交织,共同见证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更感受到作为归国华侨的责任和担当。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与祖国携手共进,共谱时代华章,一起向未来。

(报送单位: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厦门市委统战部)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1291号
ICP备案/许可证号:闽ICP备05021241号 闽ICP备05021241号-3
中文域名:中国致公党福建省委员会.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