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两会”召开期间,我省致公界别代表、委员聚焦社会热点话题和民生重点议题积极建言献策,许多发言得到了相关媒体的采访报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闽江连山接海,是福建的“黄金水道”。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常委、南平市委会主委,南平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吴敏君建议,借鉴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推动打造闽江沿线经济带,畅通闽东北经济“大动脉”。通过闽江航运,自西向东串联形成南平、三明、宁德、福州“大沿线”和延平、尤溪、古田、闽清“小沿线”,依托航线开展跨区域产业链合作、创新链协同、价值链分工。(来源:《福建日报》 原文标题:《双向奔赴,唱响区域协调“山海经”》)
当前,福建省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的双重挑战。近年来,为解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幼儿托育资源浪费等问题,我国多地正在试点“老幼共托”模式,一站式解决居民养老和托育难题。为此,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吴棉国建议,推动“老幼共托”模式健康发展,需逐步完善“老幼共托”服务标准与监管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强化机构自我监管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常态化联席会议制度,确保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形成合力。(来源:《福建日报》 原文标题:《推动“老幼共托”模式健康发展》)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反诈”话题在委员间引起热议。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常委、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国投智能(厦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滕达对此也深有体会。“现在通过技术手段‘换脸变声’的成本很低,用软件骗人付款的迷惑性越来越高。这给‘反诈’工作带来很大挑战。”滕达提出,国家反诈中心牵头,由各地反诈中心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门、金融机构,让数据流动起来,把防守做在前头。“我们的数据跑在诈骗分子前面一点,群众损失就少一点。”(来源:《人民网》 原文标题:《福建省政协委员热议“反诈”:AI换脸、电信骚扰,“天下无贼”怎么防?》)
离家多年,乡音无改,无论身至何处,总有一份关注留给家乡,这是千万闽籍侨胞们共同的特点。心系家乡发展建设,热心教育、公益事业,积极投资、建言……在多个涉侨界别的小组讨论中,记者感受到闽籍侨胞对家乡的一片赤诚。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常委、莆田市侨联主席郭立红关注到侨胞旧居作为乡愁载体的重要性,建议通过“留根工程”把“实体”的故乡记忆留住,助侨乡维系、侨文化建设、侨事业发展。(来源:《人民网》 原文标题:《巧打“侨牌”助发展 福建与侨胞“双向奔赴”》)
1月15日—16日,参加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分组审议省人大常委会、法院、检察院工作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省人大代表、致公党福州市委会副主委、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建议:加快推进福建省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立法进程;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控的立法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源头管控,让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来源:《福建人大》原文标题:《代表审议发言(三)》)
省人大代表,致公党南平市委会副主委,武夷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罗付灵建议:要重视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发展,拓宽非遗传承青年就业渠道,给予创业支持,为非遗传承青年获得政策支持和融资服务提供机会,策划“福建省非遗游径”青年交流系列活动,研发非遗旅游新线路,推动闽台交流,增强文化认同。(来源:《南平新闻》电视频道)
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 21%,其权益保障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省人大代表、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党员、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韩韬轶同样关注这个问题。她表示,许多未确立劳动关系的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享受社会保险、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休息休假等法定基本劳动保障时,面临不少困难。“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律体系规范面对新就业形态,存在时间差、空白区,建议我省率先探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补齐新就业形态法治保障制度短板,先行探索试验,为国家立法积累经验。”(来源:《人民日报》福建频道 原文标题:《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立法》)
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针对当前在推进福建与台湾两岸民间社团融合方面存在的诸如两地民间社团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部分社团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交流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等问题,省政协委员、致公党泉州市委会党员、福建泉州东亮企业董事长张文亮建议:要鼓励和支持福建与台湾各类民间社团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加强民间社团交流合作;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和更加便捷的服务保障;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培训活动,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两岸社团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来源:《网易新闻》原文标题:《加快闽台两岸民间社团融合速度》)